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

Re: 浴室排水孔是生命線

網路追追追╱浴室排水孔是生命線 對還是不對?

2003/09/26 11:01
追追追小組╱調查報導

最近接連幾場大火,燒出了不少悲劇,也燒出了大家對火災逃生知識的興趣。網路上才在流傳「浴室排水孔是生命線」,沒想到沒多久就出現反駁的信件,究竟誰說的才對呢?

首先,「浴室排水孔是生命線」這篇文章是出自中央日報9月3日的報導。>>看報導

我們參考國內外的火災逃生指南後發現,其實文章講的,大部分都沒有問題,只有「排水孔是生命線」這一點沒聽過(偏偏又被拿來做標題)。這也是後來另一份網路文章反駁的重點。

網路反駁文章作者署名「陳先生」,還有留了一個電話,我們打去詢問,就是陳先生本人接的。他表示自己是在接到朋友寄來的網路文章後,第一時間就寫信回應。「這個太重要了,萬一有人因此致命怎麼辦?」陳先生說。
>>反駁文章

由於兩造說法南轅北轍,大家的疑問就來了:誰說的才對呢?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公正人」就是內政部消防署。他們在網頁上寫的逃生指南只有三行:

當火災發生時,掌握契機,迅速判斷,正確的逃生,保全性命 是最佳之道。逃生時,務必保持鎮定,切勿驚慌,以致張惶失措 ,更勿為攜帶貴重財物,而延誤了逃生的時機。
http://www.nfa.gov.tw/know/know2/know2_1.htm

正打算打電話去問時,網友來信告知,好心的民生報記者已經去問了。消防署說:躲在浴室未必安全。(92.9.24民生報)

看來,消防署也贊同反駁信的看法,不過,不是有逃生指南說,萬不得已時,可以躲在浴室嗎?到底能不能躲在浴室呢?

關於這一點,我們還是去翻一些文件來說明吧。國外對於火災發生時的應變措施,有一套通用的說法。

1.如果是住在3樓以上的人,千萬別想要跳樓逃生,還是靠著窗戶等待救援最安全。
2.如果火災來自戶外,要緊閉窗戶。
3.如果火災來自大樓內,別急著奪門而出,要先試試看門把,如果發熱,代表火已經燒到門外,這時不可以開門。而且,為了避免濃湮竄入室內,要把毛巾沾溼後塞住門縫。也要弄一條包住自己的頭,並遮住口鼻。
4.如果向外跑的路都被封了,迫不得已才要往浴室跑,浴室有水缸的,可以把水放滿。浴室如果有窗子,記得要打開。如果風扇可以動,就打開風扇通風。(一般來說,火災發生時,電子系統也會中斷,電梯坐不得,風扇也不太可能動)

參見:
http://www.ci.winchester.va.us/FIRE&R/planningforhotelfiresafety.html

http://danger.mongabay.com/hotel%20fires.htm

懶得看英文的人,可以看這裡:

台中市消防局中區分隊第二隊的網頁寫的也很詳細
http://home.kimo.com.tw/fmemt/bbb-3-5-1.html

發表反駁信的陳先生也指出,根據他裝潢與配署大樓水電的經驗,現代大樓的設計,多半會把浴室擺在房子中間,沒有窗子,旁邊還有一個小管道間,不僅通風有問題,大火來時,濃煙火舌還會順著管道間往上跑。火災時,非不得已最好別往浴室跑。

總結來說,一旦火災發生,能往外跑當然要往外跑,如果出路被封,躲在陽台是比較安全的,不得已才要躲浴室。

陳先生提出反駁的另一個重點是,信上說,近15年內的新房子排水管設計其實都已有「排水彎」(此處應該是筆誤,一般說法是存水彎)的設計(就是把水管彎成像洗手台下水管的S形)--想看形狀可以看這裡:
http://content.edu.tw/junior/life_tech/tc_jr/life_tech01/106/106source17.htm

理論上,這些存水彎應該會有積水在管內,才能發揮隔氣作用,如果存水灣功能正常,排水管內根本不會有多少新鮮空氣。

根據內政部營建署頒布的「建築技術規則」(民國三十四年公布)-建築設備編第29條(民國六十四年修訂過一次,八十七年第二次修訂)第十點規定: 「排水系統應裝存水彎、清潔口、通氣管及截留器或分離器等衛生上必要之設備。」--換句話說,我們不能很肯定87年以前,或是64年以後,就有強制要求排 水管要有存水彎,不過可以肯定,在87年後的建築排水設計一定會有存水灣。(不然就是建商違反規定)

不過,即使有存水彎設計,也有一種特別的情況,例如,SARS風暴發生時,香港調查淘大社區,發現廁所內散發臭味,便推測可能是因為用戶都不用水沖浴室,導致存水彎乾涸。即便如此,由於排水管直接連到污水管,即使裡面沒有積水,也只會讓你吸到臭氣而已。

就像消防署說的,有的老房子會把排水管接到室外排水溝(像淡水河住的20年老房子),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有可能吸到新鮮空氣。不過,以台北市而 言,在污水道工程全部完成後,所有的排水管,不管是明管還是暗管都必須接到污水道的情形下,建議大家還是不要把臉湊到浴室排水管吧。

以上報導,感謝以下網友的參與(再不趕快寫出來,只怕感謝名單列不完^^):
spoo、CELIA、Chan、Andy、EugeneWang、可樂、林詠歆、Patrick_liu、國際理財顧問團隊、G H、JOY、rhw、楊志堅、greens韶元 ERIC DE42 YCTeng1、cid、欣恬、Fred_Chueh



想知道更多有趣的謠言,和勁爆的謠言真相嗎?歡迎來到──網路追追追
報案信箱,我想投稿rumor@ettoday.com

--
davishuang

2010年2月25日 星期四

Fwd: FW: 健康「從腳開始」 檢視5個腳症狀

真健康「從腳開始」!立即檢視5個腳症狀                 林芝安 2010/01 康健雜誌 134

 生病不必摸額頭,腳會告訴你!腳麻可能跟糖尿病、深部靜脈塞住、椎間盤凸出有關;腳抽筋可能缺鈣或磷、身體脫水、靜脈曲張。你的身體狀況如何,腳會「說」給你聽。

 老化先從腳開始,我們每天「站在」腳上面走路、工作、活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卻鮮少理會或觀察腳發出的警訊。

 不論中醫或西醫都同意,身體是個整體,力量的傳導絕不是只有局部,一個地方有問題,長期下來將會影響其他部位。一旦離我們最遠的腳趾頭功能出了問題,因為施力點被迫改變,也會從腳、足踝、小腿、大腿牽動到腰部,甚至脊椎,久而久之,骨骼結構發生改變,肌肉與筋骨也跟著出問題。

 如果你的腳經常出現各種症狀,當心,健康正在拉警報。

 一、腳冰冷

■症狀:手腳常冰冷,尤其晚上,甚至冷到睡不著。

■醫生怎麼說:

彰化秀傳醫院足踝外科主任朱家宏說,腳冰冷除了血液循環不好、走路或運動量太少之外,也很可能跟其他疾病有關,如糖尿病、動脈栓塞或雷諾氏症(自體免疫疾病「硬皮症」)的早期徵兆,如果經常手腳蒼白冰冷,趾甲從慘白變成藍色、紫紅色,要特別留意。

 除了血液循環較差,也可能與自主神經的作用有關。

 萬芳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陳祺賢解釋,神經系統除了運動神經、感覺神經,還有負責血管收縮擴張、感覺冷熱、會不會起雞皮疙瘩或流汗的自主神經,如果末梢神經特別容易收縮,即使溫度相同,易收縮的人手腳會特別冰冷,「女性特別容易這樣,真正的原因未明,我們猜測很可能是某些女性的自主神經比較容易活化起來。」

 傳統醫學則認為脾胃偏涼的人容易手腳冰冷,好發於活動度低(經常坐著)、吃素(葷食偏熱,長期不吃葷容易讓脾胃偏寒)或氣血虛弱者,這樣的人即使喝杯熱茶可暫時溫暖手腳但沒多久又涼掉了,因為是靠外來東西暫時改變血液循環,自己本身氣血循環仍差,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針傷科主任陳萍和指出,根本之道是提高活動度、吃活血的藥或攝取可溫補脾胃的食物。

 ■你可以這麼做:

 ◎1.40℃熱水,泡腳20分鐘

可以泡腳改善,但不要泡太熱以免燙傷,陳祺賢建議水溫不超過40℃。也不能泡太久,研究顯示20分鐘最適宜,因為我們是恆溫動物,改變體溫太久,身體會設法把溫度改回來,所以如果泡太久讓腳很熱,身體會設法製造能量把腳部的熱帶走,「反而消耗更多熱量,心臟會受不了。」

 ◎2.酒釀龍眼食補

至於如何溫補脾胃,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多吃酒釀,酒釀可加龍眼,可同時溫補脾與心。陳萍和有個患者去南京唸書,不習慣當地氣候,冬天時全校只有她長凍瘡,吃了酒釀龍眼,隔年冬天,手腳就不再受凍瘡所苦了。

 ◎3.多運動

更積極的做法,就是運動,讓氣血活絡旺盛,「少林寺的僧人吃素,但因為整天練拳,活動量大,不會一臉菜色或手腳冰冷,」陳萍和說。

 二、腳抽筋

■症狀:任何年齡都可能腳抽筋,尤其中老年人最常半夜腳抽筋,腳板痛,很可能缺乏鈣和磷、身體脫水、肌肉拉傷或白天坐站太久、姿勢不良,靜脈曲張,少數則跟糖尿病、巴金森氏症、貧血、低血糖、內分泌異常有關。

 

■醫生怎麼說:

朱家宏觀察,多數人最常發生小腿抽筋,腳部的抽筋則以腳趾抽筋較多,腳板抽筋較少見。

 睡覺時抽筋,痛在腳板,可能白天走路、站立的動作不適當;小腿抽筋可能因為溫度偏低或缺乏營養素(鈣離子不平衡)或白天過度疲勞導致,當然也跟穿不適當的鞋子,腳趾頭受壓迫、拉傷有關。

 當腳受到外力影響,身體感受到有危險,就會透過收縮來保護自己,「收縮過頭,就會抽筋,」萬芳醫院物理治療組組長王乾勇解釋,包括冷,也是一種刺激。

 

 此外,半夜腳抽筋也可能是靜脈曲張所引起。白天過度疲勞、坐或站立太久,下肢的靜脈血無法順利流回心臟,「靜脈血內有很多代謝產物,這些酸性物質讓靜脈血管內血氧度降低,變成血液循環不良,」台北榮總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賴曉亭強調,殘留過多酸性物質的靜脈血在腳部,會刺激神經,肌肉容易緊繃造成抽筋。

 ■你可以這麼做:

 ◎1.抽筋時別硬扳

抽筋時不要硬扳,這樣會更刺激,讓收縮更厲害,物理治療師王乾勇建議要先讓身體放鬆,將腿稍微伸直,足部略往膝蓋彎,再將腳的大拇趾往膝蓋方向輕輕扳動,讓小腿肚有被拉直的感覺。如果發作頻繁或症狀嚴重,需就診找病因。

 ◎2.睡覺時腳稍微墊高

為了協助下肢靜脈血順利流回心臟,減少因靜脈曲張引起的抽筋,賴曉亭建議睡覺時可把腳稍微墊高,「只要高過心臟即可。」白天工作需久坐或站的人,可穿彈性襪,除了預防也能避免小腿靜脈曲張惡化。

 

3.補充維生素B群、運動飲料、牛奶、小魚乾。

平時可補充維生素B群,運動飲料或牛奶、小魚乾。如果還抽筋,「有些人長骨刺壓迫到神經也會出現類似現象,」陳萍和主任建議這時應去看X光確認病因。

 ◎4.四物湯、八珍湯補肝血

如果檢查結果正常,晚上仍抽筋,「中醫認為是肝血不足,」陳萍和解釋,血虛不足以濡筋,肝主筋,肝血不足無法滋養筋就會想抽,不論男女都可吃四物湯、八珍湯來補肝血。

 ◎5.保暖

有時是因溫度低造成的抽筋,冬天晚上容易抽,即使夏天晚上吹電風扇也會,這時要採取保溫措施,熱水泡腳,睡前按摩腳,穿襪子睡覺,促進血液循環。

 

■更多相關資訊:

研究足部按摩26年的中華足部反射區健康法協會前理事長陳明仁觀察,經常半夜抽筋、閃到腰或落枕的人往往肝臟功能低下、循環和代謝出問題、鈣與磷不平衡,肌肉容易傷害。

 平常可用手在小腿肚由腳踝往心臟方向輕擦,可促進血液循環,減少抽筋發生。一旦抽筋了,不可以給強刺激避免肌腱拉傷,而應放鬆,小腿抽筋時,可以在抽筋處的上下位置輕輕用手揉捏,讓血液對流,促使肌肉伸展開來。

 三、腳麻

■症狀:翹二郎腿太久、蹲廁所太久腳會麻,起來活動一下麻木感就會消退,這是「壓迫性神經炎」,但也可能是腰椎長骨刺壓迫到坐骨神經導致腳麻。

 

■醫生怎麼說:

麻,經常發生,背後可能隱含複雜病症,千萬不能用「血路不通」來看待腳麻,足踝專家朱家宏在《健康人生,從腳開始眼鏡小醫的足踝外科診療室》書中強調,腳麻大致可分成血管(包括糖尿病、動脈硬化、靜脈塞住)與神經(中樞神經與周邊神經障礙)兩方面的問題,麻的感覺也不同。

 不同地方的麻,代表不同的疾病:

 ◎如果腳愈外圍(腳趾頭、腳盤)麻痛感愈嚴重,同時有刺痛燒灼感,可能與糖尿病有關。

 ◎如果腳的脹痛感多於麻木感,很可能是深部靜脈塞住。

 ◎如果是帶狀性的麻,從腰、大腿、小腿到腳 都麻,又合併背痛,可能是椎間盤突出,屬於中樞神經障礙的麻。

 「麻,不能太久,否則不只神經組織,肌肉、血管等其他組織也會遭殃,」物理治療師王乾勇提醒。他有個病人晚上醉倒在車上,手臂被頭壓了一整晚,隔天早晨,手腫了三倍大,因為缺血過久,久了會壞死,很難回復。

 ■你可以這麼做:

經常腳麻要找出根源,是鞋子太硬太緊還是站太久;哪種姿勢最常發生腳麻,是彎腰還是後仰。症狀持續且嚴重時,儘速就醫。

 ■更多相關資訊:

如果長年腳麻,沒有糖尿病史,做過化療後才發生腳麻,雙和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葉姿辰在《康健》網站上提醒,因為某些化療藥物具神經毒性,副作用可能是神經病變如腳麻,通常會以雙腳麻來表現,建議掛神經內科或復健科;如果是單腳麻,要留意是否腰痠背痛,有可能是腰脊椎退化問題所引發,可掛骨科。

 

四、無法舉起腳尖

■症狀:爬樓梯或跨門檻時無法舉起腳尖,易跌跤,或經常交叉腿坐(翹二郎腿)過久,引起局部急性腓神經壓迫症,導致小腿外側麻痛,腳掌舉不起來,腳尖無法朝上,這是「垂足症」(又稱叉腿型麻痺)。症狀輕微的人,走路時經常前足著地或足部拍擊地面卻不自知,很容易絆倒。

 ■醫生怎麼說:

只要是中樞神經、周邊神經或肌肉組織任何一個地方發生病變,都可能造成垂足。

 

垂足常見於中風或周邊神經損傷患者,原因很多,像是神經性(例如膝蓋外傷、下背痛、坐骨神經病變、脊髓損傷或運動神經元疾病)、肌肉性(如直接肌肉或肌腱傷害)與生理性(如前脛肌誘發時間異常)的病變。除了開刀治療,為了維持肌肉的彈性,還需依靠輔具,讓腳不要垂下來,萬芳醫院物理治療師王乾勇說。

 ■你可以這麼做:

為了預防局部急性的垂足症狀,避免翹二郎腿太久。如果確認診斷是垂足,通常要吃類固醇藥物、神經保護劑、肌肉鬆弛劑和維生素B群,促進神經肌肉組織功能恢復,消除麻木感;再搭配電療貼片刺激神經,並接受踝部背曲肌肉群的肌力訓練。

■更多相關資訊:

萬芳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陳祺賢補充,如果是無法踮腳跟,可能跟神經、肌肉或肌腱有關,有些人是因為受過傷;此外,如果坐骨神經痛太嚴重,會無法單腳踮起腳跟,應到醫院檢查。陳祺賢臨床上觀察到,有時病人主訴沒有力氣踮腳跟,檢查後發現是肌腱發炎,但病人卻不覺得痛,反而以無力來表現。

五、走路時腳會痛

■症狀:走路時腳會痛,有些人痛在腳跟,有些則是腳底痛,有時候早晨起床或休息後一開始走最痛,甚至走一步痛一步。

■醫生怎麼說:

彰化秀傳醫院足踝外科主任朱家宏強調,腳跟痛和腳底痛不同,如果痛在腳跟,最常見的是足底筋膜炎。腳後跟有塊厚厚的脂肪墊,隨著年紀漸長或受力過久或體重過重,脂肪墊萎縮,走路時脂肪墊被擠壓到兩側,相對中間會變薄,腳跟著地時就會痛,愈走愈痛。

如果剛起床時腳踩地,一陣刺痛,走一走就好,這是因為「腰髖骨不在適當的位置,」北醫針傷科主任陳萍和指出,早上剛起床的瞬間,髖骨仍維持歪斜的角度,稍微走動一下、又不痛了,這是因為「髖骨鬆開了,髖骨與腰椎的距離也跟著改變,」有些人坐長途車,起來的瞬間很痛,動動身體走走路又好了,這也是髖骨的問題,陳萍和說,如果只是腳的局部問題,應該是愈走愈痛才對。

走路腳會痛還有其他原因,像是長雞眼(局部長期受到擠壓、摩擦,導致表皮增厚形成的厚繭)、疣(乳狀病毒感染引起的疼痛)或蹠痛(腳掌痛),當腳掌、腳趾姿勢不良或設計不良的鞋子使腳掌或腳趾承受的壓力不平均,造成足部某些地方壓力過大或蹠趾關節脫位,長期壓迫之下就會造成足部某部位的角質增生,最後形成硬底,朱家宏在《健康人生,從腳開始》書中詳述。

有些老年人關節退化,「走久下肢各關節或小腿及腳底會痛,」陳祺賢認為,走路腳會痛與老化、過度使用或解剖構造異常及腰部神經受壓迫有關聯。尤其更年期女性,容易腳底痛(類似足底筋膜炎)或全身各處痠痛,陳祺賢的臨床經驗顯示,女性停經後稍微扭傷或膝蓋退化,比較容易覺得痛,但停經後有補充女性荷爾蒙又比較不痛,但因為醫界對女性荷爾蒙仍有些疑慮,是否需要補充,仍需醫師評估。

■你可以這麼做:

1.常常張開、轉動腳趾

多做強化足底肌肉柔軟度與強度的運動,多伸展、轉動腳指,選對鞋,如果鞋子太硬,摩擦也會痛,如果不適合腳型,久了腳會變形、易痠痛。

2.找出自己的腳型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是扁平足或有高足弓,經常買錯鞋。或足部已經變形了,例如有拇趾外翻還常常穿高跟鞋會加速外翻的角度,角度愈變愈大,增加摩擦,發炎紅腫,久了長雞眼,更嚴重則會擠壓到旁邊的腳趾。

「有拇趾外翻的人經常會腰痠背痛或膝蓋痛,」陳萍和說,通常足弓塌陷的人容易有拇趾外翻,因為腳長期受力不均衡,身體為了走路會代償性地改變骨頭結構,腰骨或膝蓋慢慢歪斜,從髖骨、膝蓋髕骨、膝蓋內側到小腿、腳踝,一連串的影響,「結構就會出問題。」

很多人以為扁平足就是腳平平的,錯!扁平足又分固定式(腳抬起來、放下去沒有足弓)與柔軟性的扁平足(腳不受壓力時有足弓,踩在地上時就變成平的,沒有足弓)。

陳祺賢提供簡單自我檢測的方法,腳沾水,踩在白紙上,觀察水痕。正常的水痕在腳趾與腳跟正中間的腳掌寬度應為該處腳掌真實寬度約1/3,如果超過2/3以上,表示足弓太低了,整個腳掌都顯現出來,則是扁平足;如果水痕面積小於1/3表示足弓太高,則是高弓足;不論扁平足或高足弓的人因為長期施力不當,容易得足底筋膜炎。

另外,觀察舊鞋磨損程度可得知自己最常施力的位置,正常鞋跟的磨損是從外側偏後,鞋底前部應是均勻磨損;如果鞋跟磨損嚴重偏某一側,或鞋底前面大拇趾的位置很完整,第二趾的位置卻磨損嚴重,或新鞋買沒多久就嚴重變形,都可能跟走路習慣或腳變形有關。

--
davishuang

2010年2月24日 星期三

台灣推拿整復協會 https://sites.google.com/site/chirocareno1/ 課程內容


經穴推拿養生保健

週次 課程進度 學科課程內容 術科課程內容 養生保健內容
頭頸部 講解頸部骨骼、肌肉、神經、血管、淋巴、腺體之生理構造組織與功能,中醫經絡學概論及頸部之經絡、穴位分佈與應用,頸部與頭部及各部位健康關係,常見之頸部氣血瘀滯、僵硬酸痛、落枕、骨刺、椎間盤凸出,頸椎退化..等之病因探討辨症與防治。 1.推頸側第一線
2.揉頸側第二線
3.疏頸側第三線
4.拳平推頸側
5.拿斜方肌
6.按風池穴
7.壓風府穴
頭頸部自我保健
頭頸部 講解頭部各部位之生理構造組織與功能,經絡、穴位分佈與應用,頭頸部與各部位健康關係,常見之頭痛、偏頭痛、頭暈、暈眩、耳鳴、失眠、記憶力減退,五觀眼、耳、口、鼻、顏面及三叉神經病痛..等之病因探討辨症與防治。 1.疏印堂神庭
2.分抹印堂
3.揉太陽穴
4.揉頭頂三線
5.點百會穴
6.鬆頭部
頭頸部自我保健
肩背部 講解肩背部各部位之生理構造組織與功能,經絡、穴位分佈與應用,膀胱經各俞穴與五臟六腑表裡反射健康關係,頸、肩、背酸麻脹痛及骨骼、肌肉、神經病變,常見之腰酸背痛、脊椎側彎、脊椎翻旋、肩膀高低、駝背、平背..等之病因探討辨症與防治。 1.提肩井
2.揉肩井
3.壓巨骨
4.搥雙肩
5.推背部一線
6.推背部二線
7.推背部三線
8.揉天宗
保健操養生氣功
腰臀部 講解腰臀部各部位之生理構造組織與功能,經絡、穴位分佈與應用,各俞穴與腹腔臟腑表裡反射健康關係,腰臀背酸麻脹痛及骨骼、肌肉、神經病變,常見之腰部酸痛、腰椎側彎、骨磐高低、骨磐翻旋、腰椎前傾、滑脫、平腰、後凸、移位、骨刺、軟骨凸出、坐骨神經痛等之病因探討辨症與防治 1.按命門
2.摩腎俞
3.壓腰痛點
4.揉秩邊
5.點八
6.壓環跳
腰臀部復健操
下肢部 講解下肢骨骼、肌肉、神經、血管、淋巴組織構造與功能,腰部與下肢健康關係,經絡、穴位分佈與應用,常見之關節退化、退化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囊積水、靜脈曲張、下肢水腫、痛風、腳冰冷、腳抽筋、腳踝扭傷、瘀血症、長短腳、拇指關節外翻、足跟痛、足底筋膜炎、足底雞眼、扁平足..等之病因探討辨症與防治。 1.揉腿部外側
2.點足三里
3.疏後腿部
4.揉小腿內側
5.鬆小腿肌
6.轉腳踝
7.點解谿穴
8.點湧泉穴
9.鬆腳趾
10.點膝疾穴
11.點膝眼穴
12.鬆前大腿肌
休克急救法哈姆立克急救法
胸腹部 講解胸腹部骨骼、肌肉、神經、血管、淋巴組織構造與功能,經絡、穴位分佈與應用,自頸項、胸腔、腹腔至鼠蹊各部位腺體疏導、淋巴引流,內臟按摩、經穴推拿、脂肪異常屯積消除,常見之扁桃腺炎、甲狀腺囊腫、胸悶、胸口痛、肋間神經痛、心悸、緊張性腸胃炎、腸胃吸收功能不佳、便秘、腸躁症、慢性結腸炎及生殖泌尿系統疾病..等之病因探討辨症與防治。 1.推鎖骨緣
2.揉頸側
3.揉肩窩
4.疏腋窩
5.疏膻中
6.推腹中
7.推肋骨縫
8.摩腹部
9.點按腹部
10.揉鼠蹊
胸腹部自我保健
上肢部 講解上肢骨骼、肌肉、神經、血管、淋巴組織構造與功能,經絡、穴位分佈與應用,自頸部、肩膀、肩關節、上臂、肘關節、下臂、腕關節、手掌至手指各部位,依序做肌肉神經血管疏導鬆解及經穴推拿,常見之五十肩
三角肌緊繃、手臂無力、網球肘、腕關節隧道症、手指骨彎曲變形、手指末端酸麻等之病因探討辨症與防治。並教導獨門「平行同位療法」。
1.鬆肩關節
2.揉三角肌
3.揉上下臂
4.鬆腕關節
5.揉壓腕側
6.按內關穴
7.壓合谷穴
8.牽拔手指
9.抖動手臂
五十肩自我保健健康靜坐法
刮痧拔罐 講解人體刮痧拔罐學術理論:
1.「痧」形成之病因。
2.為何要刮痧拔罐?
3.刮痧拔罐有何不同?
4.刮痧拔罐的效果。
5.刮痧拔罐應注意事項。
6.刮痧拔罐後之後續處置。
1.刮痧
2.拍痧
3.拔罐
4.滑罐
拍打法
附註 本課程每期八周,每次上課兩小時三十分鐘,學科、術科、養生保健並重
須相互操作練習,請穿著寬鬆衣服。

2010年2月23日 星期二

台灣推拿整復協會協作平台

台灣推拿整復協會

https://sites.google.com/site/chirocareno1/
地址台 北市中 正區牯嶺街 89 巷 14 號一樓
聯絡人藍春財
電話***********
emaillanchunchoi@gmail.com(暫 時) no.1@chirocare.org.tw

關於我自己